盆腔炎常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,其表现症状也不同。急性盆腔炎表现为下腹疼痛、发热、寒战、头痛、食欲不振、体温高、心率快、下腹部有肌紧张、压痛及反跳痛,阴道有大量的脓性分泌物,穹窿有明显触痛,子宫及双附件有压痛、反跳痛,或一侧附件增厚。慢性盆腔炎全身症状多不明显,可有低热、易感疲乏、伴下腹坠腰痛等症状,子宫常呈后位,活动受限,或粘连固定。艾灸通过温和灸,取以下3~5穴施灸,可清热利湿,活血化瘀,从而治疗此病。
治疗盆腔炎的穴位:足三里穴、子宫穴、三阴交穴、归来穴、关元穴、阴陵泉穴、地机穴、太溪穴
一般艾灸
01
足三里穴
足三里穴的位置: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(4横指宽)、胫骨前肌上,左右腿各有一穴。
施灸方法:温和灸。手执点燃的艾条,对准穴位,距皮肤1.5~3厘米处施灸,以感到施灸处温热为度。
施灸时间:每日灸1次,每次灸5~15分钟。
作用功效:通经活络,疏风化湿。
02
子宫穴
子宫穴的位置:子宫穴位于下腹部,脐中下4寸(6横指宽)处,距前正中线3寸(4横指宽)处,左右各有一穴。
施灸方法:温和灸。被施灸者平卧,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,对准穴位,距皮肤1.5~3厘米处施灸,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、舒适为度。
施灸时间:每日灸1次,每次灸5~15分钟。
作用功效:活血化瘀,加强子宫的提升收缩能力。
03
三阴交穴
三阴交穴的位置: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,内踝尖直上3寸(4横指宽)、胫骨内侧缘后方,左右腿各有一穴。取穴时,在小腿内侧,骨踝突出处上方量出约4横指宽处的骨骼后侧边缘就是三阴交,按压时会稍微感觉疼痛。
施灸方法:温和灸。手执点燃的艾条,对准穴位,距皮肤1.5~3厘米,以感到施灸处温热、舒适为度。
施灸时间:每日灸1次,每次灸5~15分钟,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。
作用功效:畅通任脉、督脉、冲脉,养护子宫和卵巢。
04
归来穴
归来穴的位置:归来穴位于脐下4寸,距前正中线2寸(3横指宽)处,左右各有一穴。
施灸方法:温和灸。被施灸者平卧,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,对准穴位,距皮肤1.5~3厘米,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、舒适为度。
施灸时间:每日灸1次,每次灸5~15分钟。
作用功效:健脾益气,升阳固脱,有效改善身体不适症状。
05
关元穴
关元穴的位置:关元穴位于肚脐正下方3寸(4横指宽)处。
施灸方法:温和灸。被施灸者平卧,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,对准穴位,距皮肤1.5~3厘米处施灸,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、舒适为度。
施灸时间:每日灸1次,每次灸5~15分钟。
作用功效:理气和血,壮元益气,辅助治疗妇科疾病。
辨证加灸
症状 低热不退,带下黏腻且有臭味。
06
阴陵泉穴
阴陵泉穴的位置: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,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,与阳陵泉相对,左右腿各有一穴。取穴时,在膝盖内侧横纹上方会摸到一个突起的骨头,顺着骨头的下方和内侧摸,会摸到一个凹陷的地方,就是阴陵泉,按压时会感到剧烈的疼痛。
施灸方法:温和灸。手执点燃的艾条,对准穴位,距皮肤1.5~3厘米处施灸,以感到施灸处温热、舒适为度。
施灸时间:每日灸1次,每次灸5~15分钟,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。
作用功效:清利温热,健脾理气,益肾调经,通经活络。
症状 小腹有冷感或下坠感,发胀,遇热舒服,带下多且清稀,怕冷。
07
地机穴
地机穴的位置:地机穴在小腿内侧,内踝尖与阴陵泉连线上,阴陵泉下3寸,左右腿各有一穴。
施灸方法:温和灸。手执点燃的艾条,对准穴位,距皮肤1.5~3厘米处施灸,以感到施灸处温热、舒适为度。
施灸时间:每日灸1次,每次灸5~15分钟。
作用功效:调气血,疏通经络。
症状 时不时地发低热,午后身体潮热,到了夜间则盗汗。
08
太溪穴
太溪穴的位置:太溪穴位于内脚踝骨突出部位的正后方的凹陷处,左右脚各有一穴。
施灸方法:温和灸。手执点燃的艾条,对准穴位,距皮肤1.5~3厘米处施灸。
施灸时间:每日灸1次,每次灸5~15分钟。
作用功效:保持肾经气血通畅,对肾虚引起的生殖系统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。